四川民族學院郭重曦繪
1944年初,抗日戰爭膠著之際,一支身著藏裝的特殊代表團抵達陪都重慶——這便是由拉卜楞地區一百零八寺共同組建的“致敬團”。他們帶來的不僅是當地民眾的赤誠,更有一份震撼全國的厚禮:折合90萬銀元的捐款,可購置30架戰斗機(每架折合銀元3萬元)。在全國民眾節衣縮食支援抗戰的背景下,這一捐獻規模瞬間在全國引發強烈反響。
圖為1944年,拉卜楞代表團在重慶(喜饒尼瑪供圖)
談到這份厚重的民族情誼,就不能不提起前一年五世嘉木樣活佛一場跨越省區的宣講——1943年7月,他攜帶親手撰寫的《為宣傳抗建告蒙藏同胞書》,先后奔赴甘南瑪曲、青海果洛、四川阿壩等地,用真摯的話語動員各族同胞共赴國難。
“蒙藏同胞們!我們大中華民國和日本小鬼子,自從二十六年七月到現在,已整整打了六年血仗了!”這篇告同胞書開篇便直切主題,字里行間滿是對時局的焦灼與對同胞的懇切,“在這六年當中,每逢本寺法會,我都把國內外的情勢,提要地告訴過你們,因為你們是居住在交通梗塞、一切落后的草原里,內地人士是很不容易到達的。同時因為語言文字的關系,內地的報章雜志,你們見到很少,看懂的更少。所以我乘這次宣化各地的良機,再把最近的情形,和我們蒙藏人民應有的認識提要地說一說……”
緊接著,五世嘉木樣細致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,在談到戰局時,他堅定地告訴同胞:“綜合各方情勢,詳細觀察,最后勝利的來臨,確屬為期不遠。在此千鈞一發之際,吾人的責任,亦愈加重大。前方的人,固應積極準備決戰,光復山河。在后方的人,更應不分種族男女老幼,將人力、物力、財力,盡量地貢獻中央,以加速最后勝利的來臨。”為此,他特意叮囑蒙藏同胞四點要務:一是抗戰時期須切實遵守中央及各級政府的命令與法律;二是后方治安至關重要,各民族應精誠團結,警惕挑撥離間的言論與外來不良分子,及時盤查呈報;三是抗戰離不開經濟支撐,蒙藏地區雖與內地情形不同,仍應在畜牧選種、防疫、飼料等方面盡量改善,用新法增加生產;四是蒙藏地方文化落后,應趁中央推進邊教之機興辦教育,溝通文化、掃除文盲,“時代日益進化,吾人切不可故步自封,必須適應潮流,方配當現時代之國民。”文尾,他以佛教徒最虔誠的祈愿號召眾人:“愿侵略者速食其報!愿抗戰將士世享安樂!”“愿國家萬年永固!愿世界永久和平!”
這份告同胞書,恰是近代中國危難之際,少數民族領袖以實際行動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注腳。它首先在民族危亡中凝聚起了休戚與共的集體認知——開篇便清晰劃分“大中華”與“日本小鬼子”的敵我界限,將蒙藏同胞的命運與整個國家的存亡緊緊綁定。“最后勝利的來臨,確屬為期不遠。在此千鈞一發之際,吾人的責任,亦愈加重大”這句囑托,突破了地域與民族的局限,明確了“蒙藏同胞”與“內地人士”同屬“中華民國國民”,共同肩負著“光復山河”“加速最后勝利”的使命。而藏族僧俗民眾隨后“變賣牛羊支援前線”的熱烈響應,正是這種共同體意識從認知轉化為行動的直接見證:即便各民族有地域、文化差異,在“保家衛國”的共同目標下,已然形成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。
更深層看,這份告同胞書始終以國家認同為核心錨點,鑄牢了共同體意識的根基。五世嘉木樣在宣講中反復強調對“中央”“國家”的認同:他要求蒙藏同胞“對中央及各級政府之命令與法律,切實遵守”,將“貢獻中央”視為后方民眾的責任;文尾“愿國家萬年永固!”的祈愿,更直白道出對國家統一、穩定的深切期盼。這種認同并非被動接受,而是源于對“國家”與“民族”關系的清醒認知——蒙藏等各民族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,唯有國家存續、強大,中華各民族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寧與發展。這種將民族利益融入國家利益的自覺,正是國家認同的核心,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扎根的土壤。
在凝聚共識的同時,告同胞書也凸顯了民族團結作為抵御分裂的精神紐帶作用。五世嘉木樣特別強調“各民族應精誠團結,對于挑撥離間利誘蠱惑之言論行為,不可盲從附和”,要求對“外來不良分子”盤查呈報,這恰恰直指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企圖分裂中國、挑撥民族關系的陰謀。在他看來,“民族團結”不是抽象的口號,而是維護“后方治安”、保障抗戰勝利的現實需要。這種對“團結”的重視,本質上是對“中華民族”這一整體的守護——各民族唯有摒棄隔閡、相互信任,才能形成抵御外侮、反對分裂的強大合力,這一理念即便在今天,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準則。
更具遠見的是,五世嘉木樣在動員抗日的同時,并未忽視蒙藏地區的長遠發展,而是將共同進步作為共同體意識的長遠支撐。他提出改善畜牧生產、推進教育事業,強調“時代日益進化,吾人切不可故步自封,必須適應潮流,方配當現時代之國民”。這一主張蘊含著深刻的共同體智慧:蒙藏等各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,既要為國家抗戰貢獻力量,也需要通過發展生產、提升文化水平跟上“時代潮流”,實現與其他民族的共同進步。這種“既貢獻于國家,也受益于發展”的思路,打破了“邊疆與內地割裂”的思維,體現了“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、共同繁榮發展”的樸素追求——唯有各民族在經濟、文化上同步發展,中華民族共同體才能擁有更堅實的物質與文化基礎。
五世嘉木樣的抗建宣傳雖誕生于特定歷史時期,卻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:在危難中凝聚、在認同中扎根、在團結中鞏固、在發展中共進。這段歷史告訴我們,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在各民族共同應對挑戰、追求共同目標的實踐中不斷鑄牢的。今天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仍需繼承這種“各民族休戚與共”的精神,強化國家認同、促進民族團結、推動共同發展,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共享榮光、共擔使命,續寫“中華民族一家親,同心共筑中國夢”的新篇章。(中國西藏網 特約撰稿人/喜饒尼瑪)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