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多地立足自身實際,在傳統耕種、文旅建設、生態保護等方面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。這些實踐正繪就一幅幅產業興、百姓富、生態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。
農技專家田間“把脈” 科學施策護航水稻豐收
近日,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崇化村黃鄱塘,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,向種糧大戶推廣葉面肥噴施技術。
除噴施葉面肥外,農技專家還指導種糧大戶采用“日灌夜排”方式為稻田降溫。
數字賦能灌區改造 精準灌溉守護農田
桐廬縣江南灌區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,是杭州市唯一的中型灌區。從2021年開始,灌區通過農業水價綜合改革、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,編織起全鏈條數字監控網。
為了更好地把節水落到實處,灌區還建立了“分類+階梯水價”機制,糧食作物執行成本水價,經濟作物水價適度上浮,超定額用水實行階梯加價。
“村BA”點燃鄉村運動熱 文體賦能激發鄉村振興活力
近日,杭州市臨安區錦北街道金馬村籃球場人頭攢動,臨安區首屆“村BA”籃球聯賽正在舉行。
本次聯賽共分為三個比賽階段,分別為海選賽階段、片區選拔賽階段和決賽階段,各支球隊的主力球員基本由當地村民組成。
村規民約+聯合巡護 護鳥傳統催熱“觀鳥經濟”
近日,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思茅港鎮茨竹林村芒壩村民小組,成群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紫胸鸚鵡飛臨村子周圍的榕樹嬉戲。
如今,面對觀鳥者的熱情,村民快速轉型發展生態旅游,逐步形成“觀鳥經濟”產業鏈。
“銀發創作者”匯聚農民畫社 鋤頭換畫筆點亮鄉村文化
云南大理雙廊鎮伙山村有個農民畫社,92歲的王秉秀老人從78歲起拿起畫筆,把繡花的技法用到繪畫上,將田間的耕耘、山間的景致、世代相傳的民俗風情融入畫作。
在這里,匯聚了當地20多位像王秉秀一樣的老人,她們放下鋤頭,拿起畫筆,不僅為晚年生活增添了色彩,更讓鄉村煥發文化活力。
高優品種+農旅融合 油料產業蹚出振興路
近期,山西省大力推廣農業科技下鄉,引入并選育了一批適應當地的油料品種。
大同市左云縣憑借海拔高、光線充足、晝夜溫差大的地理優勢,將向日葵產業確立為強縣富民的重要特色產業。
朔州市右玉縣充分發揮高海拔“冷涼”氣候優勢,科學規劃發展油菜花產業,不僅在高優品種選育取得了重要進展,還創新性地推動“彩色油菜花”農旅深度融合。
晴好天氣搶收忙 循環種養推動生態農業發展
近日,江蘇省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組織收割機,搶抓晴好天氣收割300多畝有機越光早稻。水稻收割完畢后,田間將全面播種紫云英,來年作為綠肥翻耕還田,持續提升土壤肥力、改善耕地質量。
近年來,當地通過引進培育有機品種、采用循環種養、創建運營有機農業合作社等模式,多措并舉發展生態農業。
各地立足鄉村特色資源,錨定民生與產業,挖掘本土優勢施策,以科技、文化、生態為抓手不斷推動鄉村振興。
統籌:李杰、王健、李佳琳
編導:吳昊
配音:王帥龍
包裝:夏勇
綜合新華社記者報道
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